1500年以前廣西一帶就有竹罐療法,并成為壯醫(yī)文化的精髓,寫入中華中醫(yī)大典,但受到相對保守的傳承方式的影響,發(fā)展緩慢。竹罐療法傳入北方后,經老中醫(yī)王天貴整理、搜集民間良方、博采眾家之長、根據病癥配合中藥煮罐,改良了竹罐療法。
《素問?調經論》曰: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故《素問?血氣形志》篇又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實踐證明:泄血療法確有通經活絡、開竅瀉熱、消腫止痛的作用,對各種氣滯血瘀、經絡瘀滯、疼痛等病證確有效若桴鼓之功。王氏后人又把刺血按摩刮痧等療法和改良后的藥罐療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把黑色痰狀血瘀直接從病灶處拔出來,罐口處皮膚不紅不紫,比普通拔罐功效提高了幾十倍,此法在順治年間曾傳入皇宮,為御用療法。中央電視臺《中華醫(yī)藥》、央視國際《臺灣頻道》、北京衛(wèi)視《這里是北京》曾先后報道過,并成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央視《養(yǎng)生》頻道和《中國中醫(yī)藥教育》的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項中醫(yī)理療界的絕技。
王氏(御用)藥罐從小做大從河北做到北京,在有關部門領導、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以中藥竹罐技術(王氏御用藥罐)為主的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yī)研究院正式運行,任命王氏藥罐第八代傳人高琳先生為院長。王氏藥罐的后人把傳承和發(fā)揚王氏藥罐療法為己任 ,讓這項絕技在世界上的任何一處角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