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石產(chǎn)地-材質(zhì)特性
紅絲石,產(chǎn)于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zhèn)的黑山頂峰石洞中和臨朐縣冶源鎮(zhèn)老崖崮村的壯山周圍。因古代臨朐縣隸屬青州府,故以往統(tǒng)稱為青州紅絲石?! 〖t絲石屬微晶質(zhì)灰?guī)r,顆粒均勻,石質(zhì)致密細(xì)膩,硬度約4度左右。常見有黃地紅絲、紅地黃絲、紫紅地褐絲、紅褐地紫絲、紫地黃絲、紫地黑絲等,尤以黃地紅絲、紫地黑絲者為佳。石上垂直剖面的紋理基本平行,含有后期構(gòu)造裂隙影響所構(gòu)成的錯斷或斜交,層面上的紋理則千回百轉(zhuǎn),層次分明,尤似天然云紋、水紋、刷絲紋等,千姿百態(tài)。石內(nèi)絲紋多者達十多層,且紋理變幻無窮,天然形成山水草木、陽光月暈,人物鳥獸等狀,瑰麗多姿,獨具特色,可制作成高品位的觀賞石。紅絲石紋理細(xì)膩,硬度適中,易于打磨,又是制作硯臺和其他工藝品的優(yōu)質(zhì)材料,成硯稱"紅絲石硯"或"青州紅絲石硯",質(zhì)地嫩潤,發(fā)墨如油,蓄墨似漆,不漬墨,不損毫,匣藏不干澀,硯內(nèi)色彩紋理美觀和諧,是歷史上中國八大名硯之首。
紅絲硯的觀賞價值除了制作工藝外,主要是由紅絲硯的自然形狀、鮮艷的顏色、豐富的紋理等天然特點決定的。若在加工中巧用其形、其色、其紋進行雕刻,便成為天人合一的既實用又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shù)品。
紅絲硯的天然觀賞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溫潤如玉的質(zhì)地。紅絲硯溫潤的石
質(zhì)給人以淡泊寧靜的舒適感,一硯在手如握美玉,時常撫摸把玩,則有人石相親之感。貳、艷麗多姿的色彩 紅絲硯的色彩以紅黃為基調(diào),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各具特色,妙不可言。 叁、變化莫測的紋理 石可先生曾為紅絲硯題刻硯銘“誰持彩練當(dāng)空舞”,就是對紅絲石曲線紋理的形象比喻。紅絲硯紋理極具變化,文字、動物、山水、人物等圖案都在似與不似之間,使人產(chǎn)生無盡遐思。肆、古樸自然的形狀呈不規(guī)則散裝礦體分布的紅絲石獨立成塊,一石一式,形狀多樣,巧用其自然型制硯,.方硯臺便是一件獨特的、絕無重復(fù)的藝術(shù)品。伍、石眼 紅絲石偶有石眼出現(xiàn),在純凈的紅絲石面上,有球形青黑色一體,稱之為石眼,雖不及端硯眼之美觀,但也亦為一奇;也稱墨雨,墨雨是指紅絲石面上出現(xiàn)的點點墨跡,有的墨跡似宣紙上的潑墨效果,周邊有渲染的墨暈,墨雨和紅色或金黃的石面相映襯,頗具觀賞價值。
紅絲石歷代名人評價
孔子云:青州出怪石,有紅絲,瓊脂玉花;細(xì)潤如玉,溫嫩而不滑,扣之有聲,聹水不耗、發(fā)墨不損毫,久用筆鋒不退。一千七百年前,西晉張華所撰的《博物志》中有: 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唐柳公權(quán)《論硯》道:蓄硯以青州第一,逄州次之,后重端歙臨歐陽修《硯譜》云:青州紅絲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龍尾山石第三。唐彥《硯錄》載:紅絲石華縟密致,皆極其妍,既加撅鑿,其聲清悅,其質(zhì)之華澤,非耳目之所聞見,以墨試之,其異于他石者有三:滋水有液出,手試如膏一也。膏潤浮泛,墨色相融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諸硯皆置于衍中不復(fù)視矣。又云:此石之至靈者,非他石可相交,故列入首云《西清硯譜》記載:紅絲石,色紅黃相間,佳者絕不易得,故世罕流傳,紅絲映帶,鮮艷逾常。而質(zhì)古如玉,洵為佳品。啟功,趙樸初,吳作人,李苦禪,劉海粟等均題詩詞銘志,給予品評宜第一的評價。
明嘉靖版《青州府志》載:紅絲石硯外有皮石,磨去皮硯紋理,紅黃相參,理黃者其紅絲,理紅者其絲黃,須注如滿硯池,庶不見渴燥。 昔唐彥猷甚奇之,云不減端石。清光緒《臨朐縣志》載:老崖崮石黃質(zhì)紅紋,時作山水、草木、人物、云龍,鳥獸諸狀。制硯微滑,其溫潤者,不減端溪。 清乾隆皇帝曾為紅絲石鸚鵡硯題詩云: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禰衡成賦后,鏤肝吐出一絲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