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菌:
竹蓀學(xué)名 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俗名有竹參、竹笙、面紗菌、網(wǎng)紗菌、竹姑娘。竹蓀隸屬于腹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夏秋季生長于海拔200~l500米的多雨濕熱帶地區(qū)竹林落葉層和腐竹根下,有的闊葉林地也有出現(xiàn)。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整個菌體顯得十分俊美、色彩鮮艷稀有珍貴,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 由于其美麗的外形,絕佳的食味,瑞士著名真菌學(xué)家高又曼稱它為 真菌之花 。
竹蓀營養(yǎng)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自然發(fā)生量少,可以人工栽培。
營養(yǎng)價值:
據(jù)測定:竹蓀含粗蛋白20.2%,粗脂肪2.6%,其中菌糖4.2%、粗纖維8.4%,灰分9.3%。碳水化合物38.1%,可溶性無氮傾倒物總量60.4%,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別是谷氨酸的含量特別豐富,竟高達1.76%。因此,它不僅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而且是一種上好的調(diào)味品。
竹蓀還有一種特殊功能,“與肉共食,味鮮防腐”。用它做的菜,吃不完放幾天也不會壞,民間索性在菜里放一朵竹蓀,當(dāng)作防餿防腐劑。
食療作用:
竹蓀是名貴的食用菌,又是醫(yī)學(xué)上的新秀,其味似豌豆般可口,也可入藥,有和胃氣、破血、祛風(fēng)、緩中等作用。歷史上列為“宮庭貢品”,近代做為國宴名菜,同時也是食療佳品。對神經(jīng)衰弱、腸胃疾病等具有顯著效果,能防癌抗癌,減肥壯體。對治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也有較好的療效。故又有 美味藥物 的贊譽。竹蓀產(chǎn)地的人民說竹蓀有“刮油”的作用,用近代醫(yī)學(xué)的觀點來看,就是它具有減少腹壁脂肪貯積的作用。
烹飪方法:
竹蓀有燒、炒、爆、燜、扒、燴、瓤、蒸、煮、涮、作湯等多種烹飪方法。以竹蓀、雞蛋為主料的竹蓀芙蓉湯乃是我國的一大名菜,竹蓀汽鍋雞是云南推為滋補之品的名菜。
特別提示:先將干品反復(fù)多次洗凈泥沙,再放入清水中浸泡15分鐘待用。浸泡過的水可用來做湯或炒菜。菌內(nèi)含異性蛋白質(zhì),食用蛋類、乳類、海鮮過敏者慎食!
濃味三鮮竹蓀
原料:竹蓀150克、熟云腿片30克、腐竹50克、紅蘿卜片5克、蘆筍10克、高湯500克、
精鹽、雞精、鮑汁、淀粉、雞油各適量。
制法:1、 竹蓀水發(fā)好,該段;腐竹水發(fā),洗凈。
2、 高湯入鍋,放竹蓀、熟云腿片、腐竹、紅蘿卜片、蘆筍煮沸,調(diào)入精鹽、雞精、鮑汁,用淀粉勾芡,淋上雞油即可。
脊髓燴竹蓀
主料:野生干竹蓀50克。
配料:鮮豬脊髓100,火腿30克,雞蛋皮1小張,豌豆尖20克,高湯500克,黃酒10克。
調(diào)料:精鹽8克,芝麻油、味精個3克,胡椒粉2克,水淀粉30克,生姜1片,蔥頭1個。
制法:1、用清水將竹蓀泡脹洗凈,瀝去水分,順長剖開,切成大片,放入沸水中焯透撈出,再用高湯焯透撈出。
2、脊髓洗凈,改成寸段,加蔥頭、生姜、黃酒,放入高湯中焯熟,揀去蔥姜,撕去皮筋,瀝去湯汁待用。
3、豌豆尖去老莖、須尖洗凈;火腿、蛋皮切成大片。
4、炒鍋置中火上,注入高湯,放入竹蓀、火腿、脊髓、蛋皮,加進精鹽、味精、胡椒粉拌勻燒沸,舀去浮沫,放入豌豆尖,淋入芝麻油拌勻,即可裝盤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