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總 則第一條 為加強道路大型物件運輸管理和危險品運輸一樣重要,提高運輸質量,保證運輸安全,保護合法經營,維護運輸市場秩序,滿足國民經濟發(fā)展對道路大型物件運輸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制定本辦法。
全球貿易發(fā)展前景取決于全球經濟增長狀況以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美國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升級,進而波及商業(yè)信心和投資決策,緊縮貨幣政策引發(fā)的匯市和股市動蕩也可能干擾全球貿易活動。對于全球火熱的跨境電商及國際物流而言,貿易摩擦所引發(fā)的負面效應將會阻礙零售全球化前進的腳步,而且對于中國郵政來說,部分的國際寄遞業(yè)務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在全球貿易摩擦下,未來將如何發(fā)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新聞:西安到陽江物流公司最快
第二條 大型物件的貨物的標準要規(guī)范:
(一)貨物外型尺寸:長度在14米以上或寬度在3.5米以上或高度在3米以上的貨物;
(二)重量在20噸以上的單體貨物或不可解體的成組(捆)貨物。道路大型物件運輸是指在中國境內道路上運載大型物件的運輸。第三條 凡在中國境內從事道路大型物件運輸均應遵守本辦法。第四條 各級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是道路大型物件運輸的主管部門,并負責本辦法的組織實施。第二章大型物件分級第五條 大型物件,按其外形尺寸和重量(含包裝和支承架)分成四級:
(一)一級大型物件是指達到下列標準之一者:1、長度大于14米(含14米)小于20米;⒉寬度大于3.5米(含3.5米)小于4.5米;⒊高度大于3米(含3米)小于3.8米;⒋重量大于20噸(含20噸)小于100噸。
(二)二級大型物件是指達到下列標準之一者:⒈長度大于20米(含20米)小于30米;⒉寬度大于4.5米(含4.5米)小于5.5米;⒊高度大于3.8米(含3.8米)小于4.4米;⒋重量大于100噸(含100噸)小于200噸。
(三)三級大型物件是指達到下列標準之一者:⒈長度大于30米(含30米)小于40米;⒉寬度大于5.5米(含5.5米)小于6米;⒊高度大于4.4米(含4.4米)小于5米;⒋重量大于200噸(含200噸)小于300噸。
(四)四級大型物件是指達到下列標準之一者:⒈長度在40米及以上;⒉寬度在6米及以上;⒊高度在5米及以上;⒋重量在300噸及以上。
第六條 大型物件的級別,按其長、寬、高及重量四個條件中級別最高的確定。第三章申請與審批第七條 申請從事營業(yè)性道路大型物件運輸的業(yè)戶,其開業(yè)條件必須符合《道路貨物運輸業(yè)戶開業(yè)技術經濟條件(試行)》(交運字〔1993〕531號文)的有關規(guī)定。第八條 營業(yè)性道路大型物件運輸業(yè)戶,按其設備、人員等條件,分為四類:(類別劃分條件見附1)
一類 能承運一級大型物件;
二類 能承運一、二級大型物件;
三類 能承運一、二、三級大型物件;
四類 能承運一、二、三、四級大型物件。第九條 申請從事營業(yè)性道路大型物件運輸的業(yè)戶,及已取得營業(yè)性道路運輸經營資格需增加大型物件運輸經營項目的業(yè)戶,均須按規(guī)定向當地縣級以上交通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
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按審批權限,自接到業(yè)戶書面申請之日起,三十天之內給予批準或不批準的書面答復。第十條 審批權限:縣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一類大型物件運輸業(yè)戶的開業(yè)審批;
二、三類大型物件運輸業(yè)戶經縣級交通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市(設區(qū)的市,下同)級交通主管部門審批;四類大型物件運輸業(yè)戶經縣、市級交通主管部門逐級審核后,報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審批。第十一條 經審核符合《道路運輸業(yè)戶開業(yè)技術經濟條件》和《道路大型物件運輸業(yè)戶類別劃分條件》的,由批準單位發(fā)給注明道路大型物件(級別)和限定噸位的《公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和《道路運輸證》。第十二條 大型物件運輸業(yè)戶需擴大經營范圍,經營更高類別的大型物件運輸的,須按本辦法第九、十、十一條規(guī)定辦理審批手續(xù)。第十三條 非營業(yè)性運輸單位從事一次性道路大型物件運輸,須向當地縣級以上交通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由運輸管理部門對申請單位的設備情況、人員技術力量進行審查,經審查批準,方可進行作業(yè)。
新聞:西安到陽江物流公司最快
(北京暴雨致嚴重積水,造成交通擁堵)不僅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多個城市也存在嚴重的擁堵問題。造成擁堵的原因,除了汽車保有量過大,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例如路網結構規(guī)劃不合理、停車設施嚴重短缺等,《2017中國智慧停車行業(yè)大數據報告》也指出,目前30%的交通擁堵問題是由停車難造成的。面對如此嚴重的擁堵,城市管理者如何破題?除了在極端天氣和出行高峰期提前發(fā)布天氣預警和擁堵指數,城市管理者也可以嘗試更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方式,來解決困擾城市的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