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來,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價位扶搖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紅牡丹蓮花紋大盤在香港以940萬港元為日本人拍走,據(jù)專家估計,此品當今若再上市拍賣,價位當在2000萬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萬港元的創(chuàng)世界紀錄價位在港拍賣成交。這一價位不僅是釉里紅瓷品和明瓷拍賣之最,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所創(chuàng)高價位紀錄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的高價位一直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幾乎每件明釉里紅瓷品,都能在拍賣市場上以不低于百萬港元的價位成交!影響所及,清初釉里紅瓷品,在拍賣市場上價位也直追明瓷。
按照瓷器鑒賞家的說法,本色地瓷器加彩始于宋代。至明代發(fā)明彩色極多,釉里紅、釉里黑、釉里藍即其佼佼者。所謂釉里紅,即是先上一層白釉,再上一層紅色,然后又上一層薄釉,最后再畫上花繪紋藻。
近世瓷器市場上,將深紅寶石釉之類釉里紅瓷稱為“郎窯”,而將紅色玻璃釉、桔皮釉之類釉里紅瓷稱為“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