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甌窯、越窯、婺州窯因資源枯竭等原因相繼衰落。而地處浙西南山區(qū)的龍泉有著豐富的瓷土和燃料,為發(fā)展瓷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南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鼓勵對
外貿(mào)易,使龍泉青瓷生產(chǎn)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據(jù)考古發(fā)掘證明,當時的龍泉及毗鄰地區(qū),窯廠遍布,除龍泉大窯、金村、溪口、安福等外,慶元縣的上垟,云和縣的梓坊、水碓坑,遂昌縣的湖山,縉云縣的大溪灘、碗窯山,以及泰順、文成、永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 ∧纤纬跄?,北方大批窯工“隨駕南來”,紛紛涌入浙江。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落戶龍泉,重操舊業(yè),他們把北方的制瓷技術融合到龍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窯對龍泉窯的影響,使龍泉窯產(chǎn)品技藝大進,質量不斷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僅以瓷石一種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當高(7%以上),所產(chǎn)瓷器胎骨厚重,嚴重影響其美觀程度。于是,匠師們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鋁和氧化鐵,鋁的含量增加,抗彎度大大加強,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溫下不易變形,解決了笨重呆板的問題,使龍泉窯產(chǎn)品壁薄如紙,輕盈秀美。以嶄新的面目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绻f,龍泉窯在胎坯的改革中,解決了粗、重、笨的缺點,在質量上完成了一次飛躍的話,那么在釉色的變革中,使它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品,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品牌,為打開國際市場,并為皇室提供貢品打開了方便之門?! ↓埲G原先使用的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點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因此這類釉一般顯得比較薄而透明,光澤感強。而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動,這樣可使釉層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觀更為飽滿。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匠師們還采取多次素燒、多次施釉的復雜工藝,使釉層變得更加豐厚,色澤更加沉穩(wěn)。同時,匠師們還熟練地掌握了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創(chuàng)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發(fā)掘證明,龍泉窯在燒制工藝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燒、多次施釉以及熟練掌握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等復雜工藝后,其產(chǎn)品結構也作了重大調整,一些以前不見的陳設、祭祀用器大批出爐,如鬲式爐、貫耳瓶、鳳耳瓶、魚耳瓶、八卦爐;文具用品中的筆筒、筆洗、筆架、水盂等,式樣新穎,品類繁多,作為冥器的多管瓶、盤口瓶等此時已不見,為堆塑龍瓶、虎瓶所代替?! 〈藭r的龍泉窯因釉色優(yōu)美造型別致,多數(shù)光素無紋。有刻劃花的器物其裝飾手法亦與北宋時期有明顯不同。此時盛行單面刻劃花,以刻為主。紋飾多樣,有蓮花、蓮瓣、荷葉、蕉葉、如意等;動物有鳳凰、飛雁、游魚等?! 】v觀南宋龍泉窯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設計精妙,匠心獨運,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溫潤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為之,做到一絲不茍,從不經(jīng)意中見深意。造型與裝飾,露胎與釉色,互為關聯(lián),自然流暢,妙然天成,表現(xiàn)了一代匠師高超的藝術造詣。 值得一提的是,龍泉大窯、溪口曾生產(chǎn)過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兩種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無論器型、釉色、胎骨都與郊壇下官窯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與理論界有人誤認為是郊壇下官窯器,有人則冠以“龍泉官窯”。筆者認為,這批所謂的“龍官”,其實是龍泉窯的仿官產(chǎn)品,它或許為滿足郊壇下官窯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許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窯器而在龍泉仿燒。盡管這批仿官產(chǎn)品,由于在不同地點、不同胎釉、化學成分仍有差別外,其精美程度不亞于官窯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瑫r,白胎厚釉青瓷在燒造工藝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窯燒造技術,而且還有所創(chuàng)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帶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臉、手等露胎處,呈紅色。釉色光潔滋潤,多數(shù)不開片。這些都是南宋龍泉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