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保健功效1.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于抵抗老化。2.綠茶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因此綠茶具備整腸, 機體免疫、防癌、防衰老的功能。3.長喝綠茶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4.綠茶的茶堿有瘦身減脂作用5.綠茶的氟有防齲齒、清口臭作用6.綠茶對某些癌癥有抑制作用7.綠茶美白及防紫外線作用8.綠茶可改善消化不良情況 綠茶保存方法 一忌潮濕:綠茶茶葉是一種疏松多孔的親水物質,因此具有很強的吸濕還潮性。存放綠茶時,相對濕度在60%較為適宜,超過70%就會因吸潮而發(fā)生霉斑,進而酸化變質。二忌高溫:綠茶茶葉最佳保存溫度為0-5℃。溫度過高茶葉中的氨基酸、糖類、維生素和芳香性物質則會被分解破壞,使質量、香氣、滋味都有所降低。三忌陽光:陽光會促進綠茶茶葉色素及酯類物質的氧化,能將葉綠素分解成為脫鎂葉綠素。綠茶茶葉貯存在玻璃容器或透明塑料袋中,受日光照射后,其內(nèi)在物質會起化學反應,使綠茶茶葉品質變壞。四忌氧氣:綠茶茶葉中的葉綠素、醛類、酯類、維生素C等易與空氣中的氧結合,氧化后的綠茶茶葉會使綠茶茶葉湯色變紅、變深,使營養(yǎng)價值大大降低。五忌異味:綠茶茶葉中含有高分子棕櫚酶和萜稀類化合物。這類物質生性活波極不穩(wěn)定,能夠廣吸異味。因此,茶葉與有異味的物品混放貯存時,就會吸收異味而且無法去除。 石門茶葉概況 石門地處湘鄂邊陲,北有 湖南屋脊 壺瓶山,群山林立,云繚霧繞;南有九曲澧水,洄漩湍急,奔流洞庭。全縣80%的鄉(xiāng)鎮(zhèn)位于山區(qū),石門山民自古以來就愛茶種茶,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悠久的產(chǎn)茶歷史,濃厚的茶文化底蘊,使石門茶葉自古至今在湖南享有盛譽。探索石門茶葉的發(fā)展史以及石門茶文化的演繹軌跡,對于振興石門茶葉產(chǎn)業(y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石門茶葉 源遠流長 石門在秦王朝屬黔中郡慈姑縣,漢代撤銷黔中郡后改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時期從武陵郡分出屬天門郡零陽縣。西晉在石門置天門郡和澧陽縣,轄今石門全境和澧縣、臨澧部分地區(qū)。南朝陳代改天門郡為石門郡,改澧陽縣為石門縣。隋代撤銷石門郡仍保留石門縣。從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石門作為天門郡治和澧陽縣治算起,建縣已有1720余年,堪稱古縣。 石門產(chǎn)茶歷史悠久。成書于西晉時代的《荊州土地記》載: 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武陵屬古郡名,以武陵山脈命名,郡治在今常德,其境在湖南沅水、澧水流域。西晉時期,石門雖然已從武陵郡分離出來,隸屬天門郡,但三國以前,石門一直屬武陵郡管轄,而且地形、氣候、生態(tài)條件極適宜茶葉種植和生產(chǎn),因此,可以斷定,至少在西晉以前,石門就是當時有名的茶葉生產(chǎn)地。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有關石門茶葉的記載闕如。到了唐代,中國古代的茶葉生產(chǎn)達到一個高峰,石門也不例外。公元806年至815年(唐憲宗元和年間),唐代詩人劉禹錫因主張革新政治受貶,由監(jiān)察御史貶為朗州(今常德)司馬。他在朗州任上,寫了一首《西山蘭若試茶歌》( 蘭若 為 阿蘭若 省稱,指寺院,本文作者注)。詩歌對山僧采茶、炒青、烹茶及品飲后 煩襟 頓開的全過程作了生動的描繪,為歷代著名茶詩之一。歌云: 山僧后檐茶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據(jù)有關專家考證,西山即現(xiàn)在的石門縣羅坪鄉(xiāng)西山埡。羅坪自古以來就是該縣茶葉主產(chǎn)區(qū)之一,該鄉(xiāng)紅魚溪村有一株高3.2米、冠徑11.8米的古茶樹,樹齡至少在300年上。 鷹嘴 在這里是茶的代稱,這種即摘即炒的 炒青 制茶法,在劉禹錫之前尚無記載。唐代流行的茶葉加工方法是 蒸青 制茶法,即先將采下的茶葉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將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壓)制成團餅,最后將茶餅穿起來,焙干、封存,以備飲用,與 蒸青 不同,自古以來,石門山區(qū)流行的制茶法是 炒青 法。因此,《西山蘭若試茶歌》所記載的石門 炒青 制茶法是我國炒青綠茶加工方法的最早記載。 到了宋代,石門茶葉更是名揚天下。北宋蔡襄于宋皇祜年間著有《茶錄》一書,書中載有 石門產(chǎn)牛牴茶,為貢品 之語。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副會長于觀亭在其所著《中國茶人手冊》 中國茶葉之精華 一章中,對歷代貢茶曾具表詳列。由唐到清,主要貢茶17種,石門牛牴茶即在其中,而且與四川蒙頂云霧、福建武夷茶并列。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介紹更為詳細,并明確指出: 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為貢品,元明以來,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員到牛牴茶產(chǎn)地監(jiān)督采制,然后全部運抵京城。 《宋史 食貨志》載: 茶出潭、岳、辰、澧州 ,并記載有常德府澧、辰、沅、舊、峽、鄂、岳州和荊門共產(chǎn)茶九十萬五千七百四十一萬十四兩。宋孝宗乾道年間的《乾道會要》記載了全國各地茶葉產(chǎn)量,其中澧州合同場一萬一千五百斤。宋代澧州澧陽郡領澧陽、石門、慈利、安鄉(xiāng)四縣,而四縣之中,茶葉的主產(chǎn)地當在石門、慈利山區(qū),可見,當時的石門,茶葉產(chǎn)量已有相當規(guī)模。 近代,石門茶葉生產(chǎn)的輝煌時期在清代光緒年間。1889年,廣東商人盧次倫來石門泥沙(今壺瓶山鎮(zhèn))開辦茶廠,加工紅茶,鼎盛時期,紅茶生產(chǎn)加工擴及南坪河、深溪河、黃連河、大小京州、獅子溪、清官渡、安溪、羅坪和湖北五峰、長陽、鶴峰等地。盧次倫在泥沙下街臨河一片約7000平方米的隙地上,建房造廠,并親自將茶廠命名為 泰和合紅茶號 ,寓意天地交泰、中和萬物、六合同春。全廠內(nèi)外員工(含各分莊、津漢兩莊)近6000人,茶農(nóng)萬余人,擁有商船百余艘,騾馬500余匹。1894年產(chǎn)茶10萬斤、1895年產(chǎn)茶12萬斤、1897年突破20萬斤,1899年突破30萬斤大關,所有 宜紅茶 全部遠銷英國,與當時產(chǎn)于安徽祁門縣的 祁紅 茶分庭抗禮,有 北祁紅、南宜紅 之說。盧次倫自覺事業(yè)有成,躊躇滿志,曾賦詩自況: 云蒸霞蔚催呤籌,七碗生風興自悠,海國流芬千古事,人行到此復何求。 一時廣為傳頌。后因國勢傾危,社會動蕩,地方土匪擄掠作亂,1917年, 泰和合宜紅 事業(yè)走向沒落。 民國時期,石門為湖南13個茶葉生產(chǎn)縣之一,但產(chǎn)量較低,常年產(chǎn)茶在90噸左右,到1949年才增加到156噸。 解放以后,石門仍為全省主要產(chǎn)茶縣,茶葉生產(chǎn)發(fā)展較快,全縣茶葉面積由1949年的1萬畝發(fā)展到目前的8萬余畝,年產(chǎn)各類干茶6000多噸,一舉成為全省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其中,石門銀峰、白云銀毫、東山秀峰等品牌茶葉在全省乃至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2001年,石門被列為湖南省百萬擔品牌茶6大基地之一。2005年,農(nóng)業(yè)部確定石門為全國129個茶葉重點生產(chǎn)縣和全國優(yōu)質綠茶出口基地縣。2006年,石門成為湖南有機茶第一縣。 石門名茶 石門茶葉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自古以來,盛產(chǎn)名茶。宋代的 牛牴茶 為朝廷貢品,清代的 宜紅茶 遠銷西歐。解放以后特別是自1990年代以來,石門縣委、縣政府更是致力于石門名茶的打造,迄今已有一批知名品牌走出山門,走出省門,走出國門,走向市場,深受中外消費者喜愛。石門銀峰 石門銀峰由石門縣茶葉辦聘請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朱先明、施兆鵬等茶葉專家教授親手創(chuàng)制,于1990年定名。 石門銀峰選料上乘,于清明前后,按成品要求,采摘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云霧山中茶園的春茶頭輪新梢,經(jīng)攤青、殺青、攤涼、揉捻、炒二青、攤涼、復揉、復烘、做形、提毫、足干等十幾道工序精細加工而成,并分成特級、一級、二級三個等次。該茶條索緊直、白毫顯露、滋味甘甜、香氣高長,具有頭泡清香,二泡味濃,三泡四泡香氣猶存的優(yōu)良品質,1991年至1993年連續(xù)三年獲湖南省名優(yōu)茶評比總分第一名,被定為湖南名茶,1994年獲全國名優(yōu)茶評比銀獎,又被定為中國名茶,從而一炮打響。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品嘗之后,欣然題詞,稱贊 石門銀峰,茶中新秀 。從此, 石門銀峰 成為振興石門茶葉大業(yè)的闖將,在全省、全國乃至國際一系列名優(yōu)茶評選及展銷中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綠壓群茶,香溢四海 1994年,獲首屆湘茶杯金獎和第五屆亞太國際
貿(mào)易博覽會金獎; 1995年,獲第二屆湘茶杯金獎; 1998年,獲湖南省名優(yōu)茶金杯獎; 1999年,獲國際名茶評比銀獎,并錄入《中國名茶大觀》。名書畫家史穆先生品嘗 石門銀峰 之后,贊不絕口,欣然揮毫題詩: 石鼎烹泉活,門庭散綺霞。銀針初出蕊,峰翠育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