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鑒新、陳茶葉呢?建議從色香味和含水量兩方面入手?! 。?)色香味。新茶的色、香、味均佳,給人以新鮮爽口的感覺,飲后使人心曠神怡,心情舒暢。陳茶色澤呈暗褐色,湯色暗、枯黃。透析度降低,香氣低沉,并產生一種令人不快的老化味,即人們常說的 陳味 。茶葉的陳味,是其類脂成分發(fā)生水解和氧化的結果;陳茶香氣消失,是由于茶葉中芳香物質已揮發(fā)掉,以及不飽和成分被氧化所致;陳茶湯色變深變暗,是由于茶中的氨基酸和糖分發(fā)生褐變反應的結果;陳茶湯透析度降低,是茶中茶黃素被進一步氧化聚合的結果。所以,一看顏色,二聞香氣,三是親口嘗嘗,就可以分辨出茶葉的新與陳。 (2)含水量。在購買散裝茶時,只要用手指捏一捏,就能很簡單地鑒別新陳茶。新茶一般含水量較低,在正常情況下含水7%以下,茶葉條索疏松,質硬而脆,用手指輕輕一捏,即成粉末狀。陳茶因存放時間過長,經(jīng)久吸濕,一般含水量都比較高,茶葉濕軟而重,用手指捏不成粉末,只能研成細片狀,茶梗也不易折斷。同時,當茶葉的含水量超過10%時,不但會失掉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而且很容易發(fā)霉變質,以致無法飲用。 傳統(tǒng)的武夷巖茶火功高,焙好后立即飲的話,火氣未除會有燥感,所以一般要存放一段時間后再飲,這樣滋味會更醇和。而且經(jīng)過焙火的茶葉不但可以穩(wěn)定和提高茶葉的品質,還可以長時間的存放。尤其是經(jīng)過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陳放以后,巖茶不但不會降低品質,而且口味會變得更加醇和豐富。 其實,武夷巖茶 陳飲 的習俗自古有之,明崇禎進士周亮工《閩茶曲》云: 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說明當時的武夷茶就已經(jīng)是 以陳為貴 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擁有陳年茶為榮,而且陳年茶的價錢遠遠貴于新茶。再者詩的前兩句又為我們道出了喝陳茶的原由:傳統(tǒng)巖茶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尤以燉火技術為最。燉火即用碳火低溫久烘,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以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長達十幾甚至幾十小時的烘焙全憑制茶人的感官判斷,通過視覺與手感不停調整,控制烘焙中各時段的溫度,難怪清代梁章鉅感嘆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經(jīng)過這種傳統(tǒng)加工工藝的武夷新茶存留了很重的火味,會遮蓋茶的本味和香氣,馬上喝的話,不僅品不到巖茶的真正內質,而且火香味沖,很多人難以接受。如果等上幾個月后再來喝的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隨著火氣的漸漸退去,巖茶本質的各種芬芳物質就顯露出來,此時的茶葉芳香四溢、柔順甘甜,甚至會感覺完全是另外一泡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