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网站,巨爆乳中文字幕爆乳区,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日本免费观看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wǎng)站
貿(mào)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mào)易谷 » 資訊 » 網(wǎng)絡熱點 » 調查顯示:七成人月收入最大開銷用在日常飲食

調查顯示:七成人月收入最大開銷用在日常飲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2-18 09:31  瀏覽次數(shù):55
  人們越來越“能吃”了?
 
  “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大部分家庭每月在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約為50%~59%,而在“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的調查中,則是選擇30%~39%的受訪者占比最多。在上個月發(fā)布的“2014中國消費小康指數(shù)”調查中,則有多達七成人表示,自己每個月收入的最大開銷都用在了日常飲食上。
 
  雖然在這其中,包含著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47.8%的受訪者向《小康》雜志反映食品價格上漲對自己的飲食結構影響比較大,14.1%的受訪者甚至感覺食品價格上漲對自己的飲食結構影響很大,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中國人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老百姓對于“吃”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了。
 
  那么如果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廚房、餐廳,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
 
  最家常的食材:雞蛋
 
  在營養(yǎng)學界,雞蛋一直有全營養(yǎng)食品的美稱。在中國老百姓家中,雞蛋也是餐桌上的常客。“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在進行“家庭餐桌大調查”時,專門向受訪者詢問了家里經(jīng)常存放的食材,結果,71.2%的人都首先說出了雞蛋這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
 
  在2014年1月14日晚北京衛(wèi)視播出的以“養(yǎng)生年貨是否越貴越好”為主題的《我是大醫(yī)生》節(jié)目中,“大醫(yī)生”們就將雞蛋推薦為用于替代海參魚子醬這種昂貴補品的“平民替身”。
 
  雞蛋雖然有營養(yǎng),但是不同的烹飪方法,能夠保留雞蛋營養(yǎng)中的成分多少卻是不同的,“大醫(yī)生”們特意列了一張表格,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煮雞蛋營養(yǎng)成分保留100%,煎炒雞蛋保留97%,牛奶沖蛋保留92.5%,生吃雞蛋只有50%,甚至可能還會有一些細菌感染。
 
  除了雞蛋之外,在參與“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的受訪者家中,還經(jīng)常存放著豬肉(62.5%)、西紅柿(49.7%)、土豆(43.5%)、黃瓜(37.3%)、姜(37.1%)、大白菜(36.3%)、蔥(35.7%)、木耳(33.8%)、大蒜(33.1%)等食材。
 
  無論是哪種食材,在入口前的烹制過程中,幾乎都離不開油、鹽、醬、醋的“調味”。哪些調味品是中國老百姓家中常備的呢?
 
  《小康》調查顯示,食鹽(80.7%)排在首位,醬油(77.0%)位居次席,醋(71.4%)排名第三,排在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味精雞精(66.2%)、糖(63.8%)、辣椒(57.7%)、花椒(49%)、料酒黃酒(45.3%)、八角(44.5%)和五香粉(33%)。
 
  用什么“留住”美食?
 
  買回家的新鮮食材,應該如何保存?84.6%的人表示,自己家是用冰箱來保存食品的;6.3%的人在家里放置了冰柜,用于保存食品;不過也有9.1%的人主張自然保存食品,他們不會在家中借助包括冰柜、冰箱等在內的任何電器。
 
  看得出來,在大部分中國老百姓的家庭中,冰箱仍然是“留住”美食的主力軍。
 
剛剛過去的一年可稱之為多門冰箱的土豪年,據(jù)中怡康周報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2年年底到2014年1月初,多門冰箱銷售額從6.75%增長到18.3%,2013年也被普遍認為是冰箱業(yè)高端轉型的一年。
 
  冰箱業(yè)向著“高端”的方向轉型,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老百姓對于食品保存的需要更多了,對于食品保存的質量要求更高了。
 
  在需要借助冰箱或者冰柜來保存食物的那些受訪者家中,哪些東西會被放進冰箱或是冰柜呢?調查顯示,在這些人家的冰箱或冰柜中,存放的冷凍肉類(75.0%)食品最多,其次是剛買回來的菜(65.2%),再次是冷凍海鮮(61.1%),接下來依次是速凍餃子(59.0%)、已經(jīng)做熟的剩菜(53.5%)、已經(jīng)煮熟的剩飯(46.9%)、飲料(45.4%)、面條饅頭花卷等面食(38.0%)和甜品(27.4%)。
 
  雖然對于各家各戶來說,使用冰箱算不上什么新鮮事,但如何正確使用冰箱,卻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監(jiān)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問過身邊很多人這個問題,但大部分人都搖搖頭,回答“不知道”。
 
  其實,排在“冰箱中的九種存貨”排行榜第二位的“剛買回來的菜”,就不宜全部存放在冰箱中,例如西紅柿,經(jīng)低溫冷凍后,肉質會呈現(xiàn)水泡狀,顯得軟爛,或出現(xiàn)散裂現(xiàn)象,表面有黑斑,煮不熟,無鮮味,嚴重的還會腐爛。還有黃瓜、青椒,在冰箱中久存會變黑、變軟、變味,黃瓜還會長毛發(fā)粘,冰箱里存放的溫度一般為4℃至6℃左右,而黃瓜貯存適宜溫度為10℃至12℃,青椒為7℃至8℃,因此不宜久存。綠葉菜也不宜放在冰箱里,若是用冰箱保存,不僅葉片會更快腐壞,還可能由于酶和細菌的作用,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
 
  排在第八位的“面條饅頭花卷等面食”其實也不宜存放在冰箱中,它們屬于淀粉類食物,放進冰箱中會加快這類食物變干、變硬的速度。不過,如果短時間內實在吃不完,又擔心浪費的話,可以將這類食物密封好,放進冷凍室中冷凍。
 
  餐桌上的三大菜肴:炒菜、湯羹、燉菜
 
  中國人講究吃,雖然家庭做菜不同于飯店,但很多人還是愿意去學習炸、煮、炒、煎、煨、燉、烤等各種各樣的烹調方法,恨不得集十八般武藝于一身。
 
  張永建就是一個喜歡在家烹飪的人,他不僅很享受烹飪的過程,而且對自己的烹飪水平也非常自信。在家中,他不僅包攬了做飯做菜的“美差”,還負責去菜市場買菜。只是有些遺憾的是,由于他和愛人白天都要上班,兒子也要上學,所以他們在工作日的時候只能在家中享用晚餐。
 
  在做菜方面,張永建講究經(jīng)常變換食材、口味和烹飪方法,但總體來說,在家中還是以炒菜為主。張永建和兒子其實都喜歡湯羹類的食品,但因為張永建的愛人不是很喜歡喝湯,家里做湯的次數(shù)自然就少了些,“我們有時候采取簡單的方法,例如做蝦皮紫菜雞蛋湯,很簡單,而且從營養(yǎng)攝取上來說也很必要。”
 
  “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80.9%的人和張永建一樣,在家烹制菜肴的時候以炒菜為主,54.3%的人會經(jīng)常做些湯羹類菜肴,52.2%的人還會經(jīng)常燉菜。此外,躋身“餐桌上的九類菜肴”排行榜的,還有蒸煮類(47.1%)菜肴、紅燒類(37.0%)菜肴、涼拌菜(34.8%)菜肴、煎炸類(25.0%)菜肴、火鍋(19.1%)、腌制(13.3%)類食品和鹵菜(13.0%)。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張永建那樣享受烹飪的過程,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中,人們的工作、生活節(jié)奏較快,在家做飯做菜有時候還會成為負擔。
 
  《小康》雜志聯(lián)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21.4%的人非常喜歡自己在家烹飪,認為烹飪是人生一大樂事;40.2%的人比較喜歡自己在家烹飪,他們覺得為家人、朋友和自己做飯是一件挺開心的事情;30.2%的人對于在家烹飪,既不喜歡,也不厭煩,認為烹飪是僅僅為了盡義務或填飽肚子;5.8%的人不太喜歡、也很少在家烹飪;另外2.4%的人則很不喜歡、也幾乎不會在家烹飪。
 
  《小康》還聯(lián)合觸動傳媒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一線城市的38000輛出租車上進行了同題調查,在參與調查的239034人中,對于自己在家烹飪這件事情,表示非常喜歡的人占比26.2%;表示比較喜歡的人占比23%;表示一般的人占比23.6%;表示不太喜歡的人占比13.5%;表示很不喜歡的人占比13.7%。
 
  在家用餐之難
 
  雖然烹飪的樂趣并非人人都能體會到,但作為掌握生活技能的需要,學學烹飪還是有好處的。因為烹飪之道,不僅需要技術技巧,還蘊含著許多文化。在很多城市的民俗文化中,飲食都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天津便是這樣的城市,很多天津人家中做的菜就有多而雜的特點。天津人張玥為《小康》記者講了兩個做菜的小故事,一個是關于糖醋面筋的,在天津吃這菜,總在吃撈面時,與辣子炒香干、蝦仁炒雞蛋等一起,被面條裹在其中,無論是否澆鹵,都是不錯的搭配。他是最近這兩年才學會做這道菜的,去年的大年初二,他在家操持了一頓初二面,其中就燒了這道菜,做好之后,他拍了照片發(fā)給女朋友看,她笑著說要嘗嘗這個手藝,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后來女朋友成了太太,領完結婚證那天,中午去張玥的岳母家吃喜面慶祝,岳母也準備了材料,張玥便自告奮勇地做了一次,太太初嘗此味,吃得眉開眼笑。
 
  另一則故事則和土豆有關,這種在“廚房里最常見的十種食材”排行榜中位列第四的食物,給張玥留下了怎樣的記憶呢?他回憶道,第一次做辣子炒土豆,是上高中,暑假和幾個同學到班主任家中玩,中午自告奮勇下廚。雖然他從12歲就開始學做飯,但家常菜也只會幾個簡單的,而且從未炒過辣子土豆,聽說別的同學都不會燒菜,他就不知矜持地炫耀起來。雖然菜做“砸”了,但在烹飪過程中,同學站在廚房里幫他遞毛巾,讓他有了“大哥”的待遇,而且待有些糊了的土豆出鍋后,老師、同窗不僅沒人笑話,還吃得津津有味。
 
  也許,這樣發(fā)自內心的喜悅與成就感,是習慣于“在外就餐”的人難以想象的。
 
  在參與“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的受訪者中,有7.3%的人不會烹飪,1%的人退休之后才開始學習烹飪,10.7%的人在自己有孩子之后學會了烹飪,33.2%的人和張玥一樣在18歲之前就學會了烹飪,更多的人(47.8%)則是在開始獨立生活或者婚姻生活之后學會的烹飪。
 
  大部分人身懷烹飪技能,卻不一定常有“用武之地”,僅兩成人一天三餐都能吃上自己家里烹制的飯菜,過半受訪者一周之內有一兩天都要在外用餐,一周內能有5天以上時間在家用餐的受訪者占比僅為13.7%。知名營養(yǎng)專家、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建議,飯局能推就盡量推掉,因為飯局上的很多時間都需要跟人說話,根本顧不上吃,而且進食的時間長,菜容易涼,即便是吃了,胃里也不舒服。
 
  不過,因為工作、上學、出差、應酬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家用餐并不容易,張永建也發(fā)現(xiàn),在北京清晨的街頭,光是賣大餅卷雞蛋的早點攤,就有無數(shù)個,而且?guī)缀踉诿總€大的地鐵站、公交站附近,都能看到很多白領站在路邊吃早點的景象。
 
  葷素搭配,素多肉少
 
  從“吃飽”到“吃好”,是這些年來中國家庭飲食變化的其中一個方面,怎樣才算是吃好了?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要科學飲食,葷素搭配。
 
  在參與“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的受訪者中,44.1%的人在家做飯時會多做些素菜、少做些葷菜;34.5%的人會讓葷素比例相當;17.6%的人會以葷菜為主,再搭配一些素菜;還有2%的人全做素菜,1.8%的人全做葷菜。
 
  對此,范志紅的經(jīng)驗是一葷配三素,主食肯定算是素的,另外,蔬菜量一定要足夠多。具體到數(shù)量,她建議,50克肉要配150克蔬菜,肉一天吃50~75克,魚一天吃75~100克,如果吃紅燒牛肉,一天吃三四塊就夠了。“肉很容易就吃超量,而蔬菜卻吃不夠。蔬菜推薦量是一天300到500克。”范志紅說,過去人們吃蔬菜基本是夠量的,因為糧食短缺,就用蔬菜來湊,甚至主食都是菜,例如土豆、南瓜等,其實這類食物是介于主食和菜之間的,“我本身肉吃得就不太多,如果哪天菜吃少了,那頓我肯定吃不飽。”
 
  既是“食品專家”又是“家庭大廚”的張永建也有自己的一套“吃好理論”,他在家做菜的時候會注意三個原則,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葷素搭配、注重均衡,不僅要有葷有素,而且還要經(jīng)常變化,就拿葷菜來說,豬肉、羊肉、牛肉、雞肉要換著吃,因為從安全性的角度而言,經(jīng)常變化也有利于安全風險的降低。
 
  張永建的第二個原則是蔬菜要買新鮮的、應季的,而且現(xiàn)買現(xiàn)吃,盡量當天采購,最多也不能超過兩天的量。
 
  最后一個原則是最大限度地爭取不剩菜。不過張永建坦言,在他家里,很多時候,三口人做三個菜都會剩下一些,他們只能盡量做到不剩蔬菜。“為了避免浪費,我們家的飲食做出了一些調整,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三個菜減少到兩個。”張永建說。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里,很多人在“吃飽”、“吃好”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之后,也開始把“光盤行動”從飯店、餐館、食堂帶回了家中。
 
  用冰箱保鮮?不一定靠譜!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監(jiān)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介紹,任何食物放在冰箱里并不意味著會長久保鮮,而是都會有一定的保鮮期,特別是煮熟食物的亞硝酸鹽的含量與存放時間呈顯著的正相關。根據(jù)實驗,魚、牛肉、豬肉和禽肉等新鮮肉食冷藏時間不要超過兩天;肉末買回家后應盡快做成食品;熟肉冷藏時間稍長些,但應在一周內吃完;熟豬排應該在三天內吃完;非冷凍的火腿、熏肉或臘肉的保質期最多1周。冷凍食品并非可以無限期保質。冰激凌和雪糕保質期為1個月。全雞冷凍,保質期可達1年。冷凍蔬菜和冷凍面包保質期為3個月,牛肉末冷凍保質期為4個月,雞胸和雞翅等可冷凍保鮮9個月。再例如,番茄醬保質期為8—12個月;蛋黃醬可保存6個月;調味品可在冰箱中保質1年;芥末在冰箱中可保質8個月。沙拉醬可儲存9個月;醬油開啟后最好3個月用完;黃油可冷藏1年不變質;果醬保質期一般為1年。蔬菜煮熟后保質期更短,放入冰箱一般不應超過兩天。
 
  張永建還介紹了一項國外有趣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冰箱內部食物擺放位置或影響健康,蔬果應擺在外側”。張永建告訴記者,美國一所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們站在冰箱前尋找零食或晚餐時,最有可能去拿第一眼看到的。因此,冰箱內部食物的擺放位置尤其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心理暗示來戰(zhàn)勝吃高熱量食物的沖動,因此專家建議,最好把蔬菜、水果、牛奶等健康的食物放在冰箱的最外側,并且與視線保持平行。這樣打開冰箱門時,就會下意識地選擇這些健康食物,而像巧克力、奶油蛋糕、曲奇餅干、飲料、雪糕等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就可以放到冰箱的里側或者冰箱下層,讓它們遠離自己的視線,從而減少肥胖、高血糖等疾病的發(fā)生幾率。
 
  揭秘中國人的
 
  “私家廚房”
 
  廚房里·最常見的十種食材
 
  土豆 43.5%
 
  蔥 35.7%
 
  姜 37.1%
 
  大白菜 36.3%
 
  雞蛋 71.2%
 
  西紅柿 49.7%
 
  木耳 33.8%
 
  黃瓜 37.3%
 
  豬肉 62.5%
 
  大蒜 33.1%
 
  冰箱中·九種“存貨”
 
  速凍餃子 59%
 
  飲料 45.4%
 
  面食 38%
 
  冷凍肉 75%
 
  冷凍海鮮 61.1%
 
  剩飯 46.9%
 
  甜品 27.4%
 
  剩菜 53.5%
 
  新買的菜 65.2%
 
  烹飪臺·必備的十大調味品
  
  醋 71.4%
 
  辣椒 57.7%
 
  花椒 49.0%
 
  糖 63.8%
 
  食鹽 80.7%
 
  料酒 45.3%
 
  八角 44.5%
 
  醬油 77%
 
  味精雞精 66.2%
 
  五香粉 33%
 
  餐桌上·九類菜肴
 
  火鍋 19.1%
 
  紅燒類 37.0%
 
  蒸煮類 47.1%
 
  燉菜 52.2%
 
  炒菜 80.9%
 
  湯羹 54.3%
 
  涼拌 34.8%
 
  腌制 13.3%
 
  煎炸類 25.0%
 
  中國人·“挑食”攻略
 
  手心說:要把掙的錢統(tǒng)統(tǒng)花在吃上!
 
  目前,您的家庭每月在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大約是多少?“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選擇50%~59%的受訪者占比最多,而在“2013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的調查中,則是選擇30%~39%的受訪者占比最多??磥碇袊?ldquo;越來越能吃”了。這一點,在上個月發(fā)布的“2014中國消費小康指數(shù)”調查中也有所體現(xiàn),多達七成人表示,自己每個月收入的最大開銷都用在了日常飲食上。
 
  所以,人民幣,不是緊緊攥在手心里的,而是要捧起來奉獻給嘴巴的。
 
  嘴巴道:葷素搭配,吃飯不累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比較偏向于葷食還是素食?65.8%的人答曰:“葷素均勻搭配”;17.5%的人答曰:“吃素菜居多”;14%的人答曰:“多肉少菜”。
 
  看來,葷素搭配,吃飯才能不累。
 
  舌尖稱:甜哥哥、辣妹子,才最懂我。
 
  您現(xiàn)在最偏愛哪種味道?對于這道調查題目,男性和女性的選擇有所不同,男性喜歡甜味的最多,接下來依次是辣、咸、酸、苦;女性則大多選擇了辣味,接下來依次是甜、酸、咸、苦。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的選擇也有所不同,90后、70后最喜歡“辣”味,80后最喜歡甜味,60后最喜歡酸味,50后最喜歡咸味。
 
  在舌尖上,雖然男性更加偏愛甜食,女性更加熱衷于辣味,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男、女、老、少,都不愛“吃苦”。
 
  喉嚨言:白開水最好喝~~
 
  中國人最愛喝的飲料是什么?“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shù)”調查顯示,白開水是當之無愧的“最佳飲品”,茶排在第二位,果汁排名第三。
 
  這一點,喉嚨最有發(fā)言權。
 
  胃表示:洋餐雖然偶爾吃,我胃依然是中國胃
 
  我的祖先早已告訴我民要以食為天,川菜、粵菜、魯菜、湘菜,在我胃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嚼著一樣香……
 
  國人最愛吃哪種系別的中國菜?川菜排行第一,粵菜屈居第二,魯菜名列第三,接下來則依次是湘菜、東北菜、浙菜、京菜、閩菜、蘇菜、徽菜、鄂菜、新疆菜,等等。
 
  國人最愛吃的外國菜系是什么?韓國料理排行第一,日本料理屈居第二,美式快餐名列第三,接下來依次是意大利餐、法餐、泰國餐、越南菜,等等。
 
  但,中國人在家中,還是以做中國菜為主的,西餐只是偶爾的“調劑品”。
 
  性別
 
  男 56%
 
  女 44%
 
  年齡段
 
  90后 24.4%
 
  80后 34.3%
 
  70后 22.6%
 
  60后 10.6%
 
  50后 8.1%
 
  月收入
 
  1500元以下 8.8%
 
  1500~3000元 23.0%
 
  3000~6000元 28.5%
 
  6000~8000元 16.4%
 
  8000~10000元 14.1%
 
  職業(yè)
 
  機關/事業(yè)單位干部/公務員 8.3%
 
  公司/企業(yè)領導/管理人員 24.3%
 
  公司/企業(yè)一般職員/職工 37.1%
 
  科研人員/教師/醫(yī)生/
 
  律師/媒體/IT等專業(yè)人員 10.0%
 
  學生 9.5%
 
  個體勞動者/自由職業(yè)者 7.5%
 
  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 1.1%
 
  下崗、待業(yè)或無業(yè)人員 1.6%
 
  其他 0.6%
 
  受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1.5%
 
  高中/中專/職高 13.5%
 
  大專 18.0%
 
  大學本科 59.4%
 
  研究生及以上 7.6%
 
  所在區(qū)域
 
  東部 57.6%
 
  中部 28.6%
 
  西部 13.8%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