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網頁無法顯示”,這句話的含義在網絡時代,幾乎人所共知。在其身后,網絡刪帖早已顯現出成型的產業(yè)鏈條,儼然成為一樁大生意,令人觸目驚心。日前,財新《新世紀》周刊對這樁刪帖生意進行了起底,一條由公關公司、門戶網站中高層聯(lián)手操縱的灰色產業(yè)鏈被曝光。
“該網頁無法顯示”,其字面含義起碼應包括,某網頁所登載的信息內容(包括鏈接地址)曾經真實、確定無疑地存在過,但現在卻呈現出被刪除或者被屏蔽的狀態(tài),無法再看到。媒體報道可以部分印證,以往公眾對“網頁被404”現象的種種揣測。所謂網絡負面信息(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正規(guī)媒體的批評性報道)的存在,以及被批評、被曝光對象希望刪除上述信息的需求,確實給應運而生的公關公司以巨大的牟利機會。與之對應的衍生項目,還有某些商業(yè)軟文、正面文章的刷屏式發(fā)布,更有甚者,出現了公關公司“制造、發(fā)布負面新聞-發(fā)出刪帖邀約-收費完成刪帖”的公然勒索。
商業(yè)化的刪帖需求,其最主要的客戶群包括了被負面信息困擾的企業(yè),如媒體所言,每年的“3·15”前夕,刪帖服務需求往往會達到一年中的峰值?,F成的例子俯拾即是,此前國內某乳業(yè)集團在頻頻遭遇負面丑聞時,所顯露出的強悍公關能力,首推其瘋狂的刪帖行為。而常態(tài)化的網絡監(jiān)督,也使得不少地方官員忌憚于批評,希望批評的聲音消失,成了網絡刪帖公司的主要創(chuàng)收對象,據稱,某被查處的刪帖公司,其超過60%以上的利潤來自于“二三線城市的官員,多為警察局長和縣長”,據說“官員為了仕途,刪帖不計成本”。
顯然,這絕非一種簡單的市場供需關系,因為其間所被侵害、被羞辱的,是公眾對公共事務的表達與知情權利,以及新聞媒體依法行使的批評監(jiān)督權。互聯(lián)網信息多元而豐富,公民在互聯(lián)網上的表達自由受憲法保障,當網絡信息內容涉及的各方主體認為其權益受到侵害,本可以尋求正規(guī)途徑(甚至是法律手段)予以解決。但現實的情況是,那些一夜間被消失的互聯(lián)網信息,往往嘗試披露問題、擴散真相,往往戳到了涉事方的某些痛處。與培養(yǎng)“聽得進尖銳批評”的雅量相比,花些錢,一刪了之,便成了最直接、也最便宜的做法。盡管,希望某些信息被刪除,所需要支付的對價其實并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