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22日發(fā)表公報稱,在福岡縣若宮市約1.2億年前的地層中出土的爬行動物化石是新種,分類為已滅絕的阿杜庫斯龜屬。由于甲殼的一部分擁有原始特征,對于研究龜鱉目動物的進化和多樣性是一個重要資料。
阿杜庫斯龜屬是一種已滅絕的原始爬行動物,中生代白堊紀前期到新生代始新世后期生活在亞洲和北美,雖然名稱是“龜”,分類上卻屬于龜鱉目下的鱉總科,和現(xiàn)代的鱉科親緣更近。不過,鱉的甲殼表面柔軟、軀體扁平,而阿杜庫斯龜?shù)募讱け唤琴|(zhì)鱗片覆蓋。
此次研究的化石是1994年在福岡縣若宮市千石峽約1.2億年前(中生代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屬于同一個體,是甲殼的一部分,共有7塊,一直保存在北九州市自然史和歷史博物館中。
從2009年開始,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研究員薗田哲平與早稻田大學(xué)的研究人員等開始合作對化石進行研究,根據(jù)甲殼的花紋與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阿杜庫斯龜屬不同,而且甲殼也比較小,所以判斷是新的種,并將其命名為“千石峽阿杜庫斯龜”。
此前確定了學(xué)名的阿杜庫斯龜屬化石中,中亞發(fā)現(xiàn)的約1億年前的化石曾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千石峽阿杜庫斯龜打破了這個紀錄。研究人員推測它的甲殼長度約為29厘米,也是最小的一種阿杜庫斯龜。
此外,它靠近脖頸部分的甲殼與其他阿杜庫斯龜屬相比更寬,顯示出原始的特征,對于研究其他品種的阿杜庫斯龜?shù)倪M化歷史是一個珍貴的資料。